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42章 抵达东胜卫

东胜卫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东胜卫的前身是辽金时期的东胜州,东胜卫即在原城遗址的基础上的建立的。

洪武二十五年随着捕鱼儿海战役结束之后,东至河套地区西至燕山北部,这一广阔的塞北地带北元势力暂时退出这里。

于是就在此年朱元璋下令在塞北地区建立卫所,河套这边的卫所就是东胜卫,燕山北部的卫所就是大宁卫。本来按照朱元璋设想的路线走下去长则百年短则数十年,随着塞北诸卫军户逐渐繁衍生息最终大明将会如同对云南、贵州、甘肃一样实控塞北。

但是很可惜还没过十年朱元璋的好大儿朱老四发动“靖难之役”起兵夺了他好大孙的位置。靖难之役将整个华北的地区好不容易恢复的经济秩序全部给摧毁,本来塞北诸卫就严重依靠华北的地区的转移支付,这下发转移支付的地方自己日子都过不下去怎么还有钱粮供给塞外?!

再加上朱棣为了迁都北京在北直隶地区大兴土木近一步加深了北方百姓的负担,最后迁都北京之后跟着一起迁过去还有大量军队、宗室、勋贵、官员,这些人员的供给尚且供应不足需要南方的漕粮,更何况是去拿出多余的钱粮来支援塞北诸卫?!

于是就这种种原因之下朱棣最终做出了违背祖宗的决定,放弃塞北诸卫,将塞外卫所军户全部内迁往长城以内,从此之后明朝北方的边境线从塞外退到了长城,这也为后来明朝的一些军事失利埋下了伏笔。

在天子不守国门的时候明朝的边境线尚且在塞外,当天子守国门的时候明朝的边境线反而到了长城以内!有的时候还真不好怎么评价这天子守国门的意义所在。

总而言之明朝放弃塞北诸卫就两点原因,第一是靖难之役破坏了北方的经济基础在当时无力供养塞外卫所。当那只是一时的,等经济恢复之后一样可以继续在塞外设置卫所,在洪武初年的时候以明朝的军事力量就足以在塞外设置卫所,之所以等到洪武末年就是考虑了北方经济尚未恢复的原因。

第二点也是导致塞外卫所最终放弃的原因,那就是明朝迁都到北京之后带去的军、民、官、吏、宗室、勋贵太多,导致北方钱粮供应京师都不够还需南方漕运。

这个原因不是暂时性的,只要明朝的都城是北京那么资源就会向京师倾斜,塞北诸卫就永远不会被恢复,大明的边境线就永远停留在长城以内。

说了那么多言归正传,这里只是简单的介绍一下明朝在河套地区设置和废弃卫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为您推荐